中國傳統節日—清明節
清明節又叫踏青節,在仲春與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,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,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。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受漢族文化的影響,中國的滿族、赫哲族、壯族、鄂倫春族、侗族、土家族、苗族、瑤族、黎族、水族、京族、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,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。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,但掃墓祭祖、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。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,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,也叫做民族掃墓節。2006年5月20日,經國務院批準,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一位仍在前線的北京醫生幾天前接受記者采訪時,曾談及他的一點思考:“平凡的日子,人們難以會將醫務人員稱之為英雄。救人于水火,本是職責所在??傻搅宋ky關頭,面對一個傳染性極強的疫情,每個醫護人員都爭先恐后跑到武漢,他們也是父母的孩子,孩子的父母。不怕嗎?怕!可擔心過后,又無怨無悔上了‘戰場’,沒人給他的身份丟臉。”在他看來,這些年中國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,無論地震、泥石流、抑或是此次疫情,他們無需組織動員,唯有一往無前。 這一次,全國4萬多名“白衣戰士”相繼出征武漢。他們在江城每一個日日夜夜,都可為最終戰勝疫情留下最珍貴的鏡頭,記錄下多難興邦的歷史畫面。 他們同病魔搶病人,有些搶“贏了”,有些卻輸給了命運。
1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。踏青古時叫探春、尋春等,即為春日郊游,也稱“踏春”。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。
2 植樹 清明前后,春陽照臨,春雨飛灑,種植樹苗成活率高,成長快。因此,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,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“植樹節”。
3 放風箏 風箏又稱“紙鳶”、“鳶兒”,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。
4 掃墓祭祀 清明掃墓,即為“墓祭”,謂之對祖先的“思時之敬”,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,其習俗由來已久。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、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。
5 插柳 清明節,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。
6 拔河 拔河早期叫“牽鉤”“鉤強”,唐朝始叫“拔河”。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,從那時起,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。
7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。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為了避忌諱,改之為秋千。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,再拴上彩帶做成。
8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,斗雞由清明開始,斗到夏至為止。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,見于《左傳》。到了唐代,斗雞成風,不僅是民間斗雞,連皇上也參加斗雞。如唐玄宗最喜斗雞。
9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。據明朝人的記載,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,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,彎弓射中葫蘆,鴿子飛出,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。
10 植樹 “蠶花會”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,過去清明節期間,梧桐、烏鎮、崇福、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。
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,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。在山東,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,萊陽、招遠、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,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。 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,青團又稱清明餅。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,香氣撲鼻,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。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,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。 在浙江湖州,清明節家家裹粽子,可作上墳的祭品,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。